剑川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我与大理这十年杨福才搬出穷山窝开启新
TUhjnbcbe - 2024/4/24 18:22: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多少钱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zn/

“你把我们弄下去,没有田地,我们吃什么?喝什么?”听到村民说这样的话,杨福才感到压力非常大,带领村民搬出大山的想法也产生了动摇。回忆起动员搬迁时的工作情景,杨福才说他也曾经有过想放弃的冲动。

杨福才是剑川县老君山镇新和村第五小组组长,在搬迁之前,新和村彝族社共有86户名彝族群众,他们世代分散居住在海拔米的老君山畜牧场、鸡脚箐、卓玛、八连丫口等8个山箐、9个山头中。那里山高坡陡、道路不畅、高寒冷凉、信息闭塞,山上没有卫生室,村民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基本上就是小病拖、大病扛;孩子上学也不方便,需要每天步行往返于蜿蜒的山路上,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也很不安全;生产的山货难以运出山村,产业发展不起来。延绵不断的大山,把小康挡在了山外。

为了改变现状,杨福才下定决心要带领彝族同胞走出大山,走向幸福新生活,和“赶羊、放牧、叉叉房,火塘洋芋、麻衣裳”的生活告别。但是,想要走出大山,谈何容易,下山后的居住地、下山后的生活,一只只“拦路虎”横在眼前。年,新和村彝族社被列入国家易地搬迁计划,这给彝族群众搬出大山下坝进城带来了曙光。然而,村民担忧下山后生活无所依,迟迟不愿搬迁,这也让杨福才对自己一直坚持搬出穷山窝的决心产生了动摇。

“有政府在,你们怕什么,搬家也许会穷三年,但不搬就代代穷。”老君山镇扶贫干部的话坚定了杨福才带领群众走出大山寻找幸福之路的信心,他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走村串户上门动员,在9个月的时间里来来回回奔波在新和村彝族社的9山8箐中,车子轮胎换了3次,鞋子穿坏了十几双,最终动员了所有彝族群众同意搬迁。

经过三年多时间完成了选址和建设等工作,新和村彝族社的86户名彝族群众全部搬出了大山。如今,村民都住进了漂亮的小洋楼,房屋上画着彝族特色的彩绘,宽敞的石板路、明亮的路灯、清澈的自来水,村史馆、石桥、广场、绕村河,一个崭新的、人居环境优美的索玛新村呈现在世人面前。

现在,孩子们几步路就能进入宽敞明亮的教室,生了病坐车2小时就可医院,年轻人也纷纷走出小镇外出打拼。“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内心也越来越敞亮。”杨福才说,为了使搬下山的彝族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能增收”,让村民脱贫致富,各级政府引导村民们调整种植结构,学习和探索种植附加值比较高的林下经济作物,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支持,使新村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现在每户每年仅采菌一项收入就达一万多元。

杨福才还带头在村里种植茶叶、重楼,在自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收益后,给村民们送苗上门,送技术上门。截至年底,索玛新村种植了收获周期3年的重楼多亩,每公斤收购价约元左右,村民对来年的好收成充满了期待。

“小桥流水人家,窗明几净彝家。读书看病邻家,养老找钱在家。”这是索玛新村现在的生活状态。“我经常跟彝族同胞说日子好过了,一定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杨福才说。作为带头人,他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跟着党走,就不会有错,相信脱贫只是彝族同胞的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面。

记者李百祥/文

图片为资料图片

编辑:杨若兰

审核:关友芳

终审:黑毅鹤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与大理这十年杨福才搬出穷山窝开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