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茶花我的民族小学 [复制链接]

1#

我的家乡弥沙是剑川县西部的一个贫困山区乡。20世纪80年代,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解决贫困山区孩子的上学问题,州县*委*府在弥沙乡*府驻地下登村后的小山坡上成立了剑川县第一所全寄宿制小学——弥沙民族小学,当时招生的范围除了弥沙外,还有邻近的上兰、马登、羊岑、象图四个乡镇的少数民族学生。

我所在的村子叫岩曲,尽管有公路相连,可距离民族小学还是有五六公里的路程。年,我在村小读完四年级,五、六年级就要到民族小学读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去民族小学读书除了带书包外,还要带行李、饭碗和砍柴刀。那时在弥沙,哪家的孩子上四年级后,父母亲都会提前把这四件东西准备好。

那时的民族小学没有一日三餐的概念,只有午饭和晚饭,没有早点,更别说什么零食之类的了。学校有食堂,但食堂的菜是统一的,今天吃什么菜全校二百多号人就都吃这种菜。下课后,同学们就涌出了教室,跑进宿舍,抓起饭碗后奔向食堂窗口排队。食堂是三间低矮的平房,左右两间各有一扇窗,中间是门。于是在食堂窗口前男生一排,女生一排,食堂的工作人员在口缸或洋瓷碗里舀一勺饭,再打上汤汤水水几勺菜,“够不够吃就这一碗!”没有餐厅,没有座椅,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就这么站队就餐。许多时候,排在前面的同学已经吃完,排在后面的同学还在那里敲打着自己的碗筷。我清晰地记得学校食堂永远重复着的那三道菜:炒土豆、土豆煮白菜和炒包包菜,那菜简单到了只有菜的本色。

在民族小学的两年,每周四下午的劳动砍柴是必不可缺的。因为食堂的柴火要学生上山自己砍来,一下午的砍柴量必须够学校食堂一个星期的柴火,所以不管男同学、女同学,高个子、矮个子,都必须完成一定的“指标”。周四这天,老师宣布劳动后,各班的劳动委员就留在学校,然后把食堂的那把地秤推出来,每一个同学背回来的柴都需过秤,然后在花名册登记重量,交班主任查看。这样高强度的劳动却没有哪一位同学是懒惰的,反而大家都感觉很快乐。绵延起伏的大山是丰富的,它不仅哺育了这里的人民,也锻炼了我们这些山里孩子。由于生于斯,长于斯,哪里可以砍到好柴,甚至哪里还有野果什么的,每一个同学都清清楚楚。

在民族小学的两年,让我们从小就懂得了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物质的贫困并不能阻止同学们对知识的热爱,反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让同学们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走出民族小学,我又在弥沙初级中学学习了三年,然后以不错的成绩考进了州内的一所师范学校。年,我师范毕业后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山村,经历了十三年的教书育人后,我成为了一名新闻记者。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多次走进民族小学的校园,亲眼目睹了民族小学的发展和变化。如今,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当初我读书时的那些破旧的房子都不见了,换成了宽敞、漂亮的水泥钢筋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学校里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等完善的现代教学设施样样俱全,不需要出门,山里的孩子也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了。更让我高兴的是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和“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惠民*策,民族小学的孩子不仅可以免费上学,而且还可以吃到免费的营养早餐,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了。(作者:高文,单位系剑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