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千年白族村唐朝就叫诺邓村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 https://m-mip.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诺邓村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西北面的山谷中。云龙是一座鲜为人知的小县城,但诺邓却是闻名于世的千年白族村。

诺邓是白族语,意为有老虎的山坡。诺邓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唐《蛮书》记载,诺邓是至今唯一的原名称不变的村邑,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白族人家一直使用该村名,因此诺邓也被称为千年白族村。

诺邓过去称诺邓井或诺井,井就是盐井。史载,云南井矿盐业出现在秦汉时期,西汉至南北朝,云龙为比苏县,古白族语中比苏即出盐地的意思,汉设比苏县就是因为这个地方产盐。自汉朝就开采的诺邓盐井是一口21米深的直井,用人工汲水的方法从下面取卤再分给各家“灶户”煮盐。唐初,云龙属姚州都督府尹州,尹州即云龙境,下领“盐泉”等五地,也就是诺邓井。唐天宝年间(年),南诏改宁北节度为剑川节度,领有宁北、沙追、讳溺、若耶、浪穹、细诺邓等地,细诺邓即今云龙县诺邓村。

年,明政府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五井盐课提举司辖诺邓井、山井、师井、大井、顺荡井和鹤庆军民府剑川州弥沙井盐课司、丽江军民府兰州井盐课司,治所在诺邓。明嘉靖年间,云龙又新增石门、天耳、金泉三井。年,诺邓设上五井巡检司,提举由中央政府委派,现今诺邓村黄姓人家,就是年从内地来任五井提举的福建人黄孟通的子孙后代。

从唐代开始,诺邓村的演变发展完全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南诏时期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到明朝中后期,五井提举司年上缴中央政府的盐课银达多两,所产食盐在滇西负有盛名。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村也成了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古代诺邓的商路驿道,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茶马古道通兰坪、丽江、西藏,其时四方商贾云集,百业昌盛,物尽其美,货畅其流。

诺邓村四面环山,村子最低处海拔为米,最高处的玉皇阁海拔为多米,高差较大。除了东面山麓上龙王庙后有一小块稍为平坦的台地外,所有的民居几乎都建在山坡上,建筑群落层层叠叠、密密麻麻。许是现代以来诺邓村没落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历史在这里似乎是凝固的,村中很少有现代建筑,至今保留着60多座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40多座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20多座古庙宇、多米的街巷村道、百年以上的古木余株。

诺邓村古民居的建筑式样与大理白族民居基本相同,大都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四合院等传统院落。建筑因山就势,前后人家的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前家楼上的后门就通往后家的大院。村庄巷道清一色的石板路,三步一阶、五步一台,谁也数不清全村总共有多少级台阶。民居的门、窗、粱、架、斗、拱、柱、檐、枋、檩特色鲜明,整体结构和局部建造严谨统一,传统工艺和雕刻图案美观精细。

除了产盐,诺邓盛产进士、秀才。尽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诺邓文风蔚然,人才辈出,明清科举,云龙中进士的人中,数诺邓村最多,举人、贡生和秀才更是比比皆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旧时尊孔习俗相当浓郁,诺邓的孔庙建筑精巧,尤以大成殿和“腾蛟、起凤”棂星门建筑规格严谨细密,过去每年祭孔活动规模都十分隆重,缛礼繁节,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在诺邓村的反映非常明显。

诺邓村民素有“九杨十八姓”的说法。自元、明以来,内地陆续有移民或因经商或因仕宦之故迁来,在同当地原住民融汇结合后,形成了诺邓村现有居民诸家族。经过几代人的融汇,他们既保持着内地的传统习俗,也同当地的主体民族白族结合为一个新的群体,清代至今,诺邓村民已全部成为白族居民,他们一直都保持着完整的白族语言和白族风俗习惯。

在宗教信仰上,三教一体,以本主崇拜为主,同时信奉佛教和道教,本主是明朝三征麓川的将领王骥,称为三崇本主。在宗教活动和庙宇建筑上,道教的特点更为突出。庙宇建筑康乾时期到达鼎盛,至今犹存玉皇阁庙宇建筑群及棂星门、文庙、武庙、弥勒殿、香山寺、古岭寺、云崇寺、观音寺、王母寺、龙王庙等,此外还有文昌宫、三崇庙、城隍庙、魁星阁、财神殿、关帝庙等20余处遗址。最古老的建筑是元代万寿宫,初时是外省客商会馆,明初改作寺庙,原称祝寿寺,明末清初,改名万寿宫。

走在诺邓那些千年小巷里,踏着那留着时光印记的石台阶,仿佛有一种穿越感,让你真切的感受到了明清时期的那种繁华,还有一种历史的厚重和反思。只是,回眸处,那一幢幢有着岁月沧桑的陈旧建筑,却又在诉说着后人的衰落,更是在告诫后人,该如何在先辈的荣光下,把诺邓村发扬光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